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法點滴: 大德

  梵云婆檀陀 Bhadanta,原為稱佛、菩薩之名。《四分戒本》序曰:「諸世尊大德,為我說是事。」《戒疏》卷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諸,宇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也。」《釋氏要覽》卷上曰:「智度論云:梵語波檀陀,秦言大德。」在律中則為比丘之稱。《毘奈耶雜事》卷十九曰:「年少苾芻應喚老者為大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者得越法罪。」唐時有臨壇大德之稱,是敕任者。《大宋僧史略》卷三曰:「德號之具其來遠矣!魏秦之世,翻譯律本羯磨文中,皆曰大德僧。」「諸傳紀私呼僧中賢彥,多曰大德,非國朝所補也。」「大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臨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式,有闕即填。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補德號之始也。憲宗朝,端甫為引駕大德,此帶引駕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誕日,內殿禪大德辯肇二人,此帶禪學得名。」由上可知,在我國,古時不以「大德」一詞專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之敬稱。於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唐高祖武德三年(西元 620 年),於慈悲寺設立僧官十人,命名為十大德,以統籌管理僧眾、教團等事。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或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而成為佛教界一般性之禮貌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