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法點滴: 阿陀那識

  又作陀那識,印度瑜伽行派及我國法相宗用語。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舊譯家譯作「無解」,而以之為第七識之別名。

  為第八識之別名。玄奘慈恩以後的新譯家,將阿陀那譯為「執持」,乃第八識之別名。係賴耶三相中的「因相」;三位中的「相續執持位」。《成唯識論》卷三就第八識舉出七種異名,其第二即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此係依據《解深密經》所說。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之根本識;且執持諸法之種子,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令結生相續,故稱執持識。玄奘、窺基等法相宗 新譯家,認為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身體,令之不壞,故以其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解深密經》〈心意識相品〉云︰「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亦名為心,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中略)阿陀那識甚深細,我於凡愚不開演,一切種子如瀑流,恐彼分別執為我。」

  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三(末)云︰「識者,乃是神知之別名也。隨義分別,識乃無量,今據一門且論八種。八名是何?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七者阿陀那識,八阿梨耶識。八中前六,隨根受名,後之二種,就體立稱。」《佛性論》、《十地論》係以阿梨耶、阿陀那為與四煩惱相應之識。也就是地論師、攝論師、天台宗等舊譯家諸師, 係以阿陀那為第七識。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並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為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

  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此即將《起信論》三細六粗等九相中的五相及根本無明,配屬第七識,而將第八阿梨耶識視為真淨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