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點滴: 十六特勝
又作十六勝行、十六種禪觀行法。較適合定根多而慧性少的眾生修習。相傳世尊教導弟子們修習不淨觀,曾有人因為修觀而極端厭世,終告自殺。佛因此告諸比丘,捨不淨觀而修此十六特勝觀。為數息觀中最為殊勝之十六種觀法。數息觀,即以數息來制馭散亂,使精神統一之法。有關其內容細目、順序、解釋,諸經論說法不同,據成實論卷十四所載,有下列十六種:
- 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之呼吸。
- 念息長,如所述,觀心微細而呼吸亦長。
- 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之觀想。
- 除身,除去身體之行為,使心安靜,並消滅粗雜之氣息。
- 覺喜,即心得到歡喜。
- 覺樂,即身體得到安樂。
- 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
- 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
- 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
- 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
- 令心攝,心浮則將之攝歸於靜。
- 令心解脫,捨離心之浮沈而解脫。
- 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
- 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
- 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
- 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卷上則載: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等十六特勝。
依《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所述,以十六觀分配「四念處」,如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等五項屬身念處;受喜、受樂、受諸心行等三項屬受念處;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等三項屬心念處;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等五項屬法念處。另一種是從四禪八定漸次深入的層次來解釋十六觀。智顗贊同後說。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七復云︰「十六特勝,修之可以得道。此十六特勝,有定有觀,是中具足諸禪,以喜樂等法愛養故,則無自害之過,而有實觀觀察,不著諸禪,所以能發無漏,既進退從容,不隨二邊,亦能得道,故名特勝。」依此可知,修此十六特勝觀之過程中,行者之身心領受喜樂,無導致厭世自殺之弊,並有如實觀察,令修習者雖深入正定而不致染著諸禪,較諸不淨觀、六妙門等皆更殊勝,故稱「特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