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法點滴: 舍利

  指火葬後所遺存之粒狀骨。梵語音譯『室利羅』、『實利』,意譯為體、身、身骨或遺身。即指死屍或遺骨。有關舍利的種類,有數說。

  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遺體,後者指火葬的遺骨。此說出自《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或謂將遺骨全部納於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反之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分身舍利)。

  身骨(生身)舍利與法頌(法身)舍利二種。《浴佛功德經》以佛之遺骨為『身骨舍利』,稱佛所遺之教法為『法頌舍利』。此種舍利顯示佛滅度後,佛所說教法與戒律之永住於世,可為眾生之依止,故相對於身骨舍利而稱之為法頌舍利,或略稱為法舍利。

  骨舍利、髮舍利、肉舍利三種。《法苑珠林》卷四十謂骨舍利為白色,髮舍利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一般相信佛之遺體火化之後,悉成小粒狀,而且質堅,錐打不碎。然如係佛弟子的舍利,則錐擊便破。不過,近世在印度發現的八分佛舍利之一,則如通常人骨被火燒後之狀,既非粒狀,亦不堅實。古來亦流傳佛之頂骨、牙骨、指骨等物普受信徒禮拜。由此可知,除粒狀舍利外,亦有其他佛遺骨流傳。又,安置佛舍利的寶塔,稱為舍利塔,亦稱舍利浮圖。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佛舍利的法會,則稱舍利會。

  依《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所述,釋尊於拘尸城雙樹間般涅槃後,佛舍利八分。由八個國家各自起塔供養。另據《阿育王傳》卷一載,佛滅度百年後,阿育王搜集佛遺存的舍利,建造八萬四千寶塔供養之。佛教徒對於佛之舍利,存有難逢難遇之想,故願意恭敬供養。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養舍利,即如同禮拜佛成道的菩提樹、金剛寶座、佛經行之足跡等事之意趣,欲結下值佛聞法之因緣而速成菩提。《金光明經》卷四〈捨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論》卷五十九謂(大正 25•480a)︰「供養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許,其福報無邊。」

  唐朝,長安城外法門寺(原稱阿育王寺)所供奉的佛舍利,頗得朝野之尊信。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 819 年),韓愈上「諫迎佛骨表」,謂不可將夷狄之人(佛)之枯骨奉入宮禁,宜付諸水火而根絕之云云。帝見表大怒而貶之為潮州刺史,且命張仲素撰佛骨碑。宋仁宗皇祐元年(西元 1049 年),令陳留再建八關寺靈感塔,安奉佛指舍利,帝自製發願文奉迎之。其後,對舍利之崇敬依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