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法點滴: 五戒

  佛昔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後,即授予五戒,男子謂之優婆塞,女子謂之優婆夷。學佛的人,在皈依三寶以後,其具體的實踐規則,即為受持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諸酒五種戒法:一不殺生戒,不殺生物也,不殺傷生命。二不偷盜戒,不取不與也,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三不邪婬戒,不犯有看守者也,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四不妄語戒,不為無實之言也,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五不飲酒戒,不飲酒也,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

  大毘婆娑論名為五學處。大莊嚴經名曰五大施。俱舍論名曰近事律儀。俱舍論十四曰:「受離五所應遠離,安立第一近事律儀。何等名為五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欲邪行,四虛誑說,五飲諸酒。」又指持五戒之優婆塞而云五戒,如趙五戒,智舉五戒等。仁王經上曰:「有千萬億五戒賢者。」

  這五條戒,為得人天善趣異熟報身的根本,也是修行聖道與成就無上菩提的基礎。因為近士男女,居於在家,限於能力環境,難於圓滿受持,故如來特地開許其發心受持一戒二戒,乃至圓滿受持。

亦指五種制戒:

一、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 1殺生,2偷盜(不與取),3邪婬(非梵行),4妄言(虛誑語),5飲酒。 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准許五戒分別受持; 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 我國古來以五戒配於仁、義、禮、智、信,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邪婬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

二、亦為在家男女所受之持之五種制戒。即:1殺生,2偷盜(不與取),3邪婬(非梵行),4兩舌、惡口、妄言、綺語,5飲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灌頂經卷一、優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皆舉此說。

三、為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禁絕:1奪生命,2不與取,3虛妄語,4欲邪行,5邪見等。 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即於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飲酒戒,另加邪見戒。

  佛初為提謂等在家弟子受三皈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優婆夷。若在家弟子破此五戒,則非清淨士女。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何以故?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者。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能止三業所起之惡。故通名防止。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佛學大辭典》《佛教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