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法點滴: 善知識(續)

■思念善知識的功德

  善知識是指導我們修善斷惡,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的導師,故他於我們的恩德極大,能夠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則能引起我們對於善知識如法親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堅定意念。否則,雖然遇著了具德的善知識,亦不知如法親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無由增長。

有部毘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 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這是讚說善知識是具足全梵行功德的人。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善財白言:聖者!唯願慈悲,廣為我說,我應云何學菩薩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

  一個依止弟子,假若以尋求過失的心去觀察善知識,則唯見師長過失,覆障其清淨信心,而於善知識之敬信退失,自己善法功德亦不復增長了。此外,以觀察過失的心去親近依止,則自己的心先有煩惱成見,對於善知識的言行,不虛心接受和體行,那麼,自己的善法功德,也就不會生長了!

■於善知識如法親近

  學佛者尋求善知識時,在未親近和請求為依止以前,可以盡量的觀察其有德無德,是否可以親近依止,若經觀察後,確為可親近的師長,而後正式親近依止,那就不應當再觀察師長的過失了。遇著了具德的善知識,要如法親近,當弟子的善法功德,才可以新生和增長。

  佛法中非常重視如法親近善知識。必須注意三件事:

1. 認識善知識與弟子的關係:在小乘經論中,多說如父子想。在大乘經論中,則多說弟子於師作佛想。

《寶雲經》第六卷:「我今依怙師僧增廣善法,以是因緣,於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聞,若少聞,若聰明,若無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於諸世尊恭敬、供養、信樂、歡喜,於和上亦復如是。」

  八十華嚴經入法界品說,
  於己身生病苦想、遠行想、求度想、兒子想等。
  於善知識生醫王想、導師想、船師想、父母想等。
  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正道想、舟楫想、家業想等。
  於所修行生除病想、遠達想、到岸想、紹續想等。
如經七十七卷廣說十類四十種想廣知。

  學佛人親近善知識,依止善知識,主要的從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和他的實踐生活中,來改造自己雜染的三業,豐富自己清淨的生活,使自己一天一天的生長著善法功德。

2. 應該發什麼心來親近:

  對於親近善知識的發心相,《華嚴經》七十七卷<入法界品>說:「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有所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志發如佣作心,隨所受教無違故。應發如除糞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顯示弟子對善知識的親近意志之堅毅、誠厚、任勞、無動,發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來親近。但這是指對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若不具德相,則不應毫無觀察簡擇地盡棄主宰而任其支配。

3. 圓滿親近的方法:

  《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說有四種:「當知菩薩由四種相,方得圓滿親近善友。一於善友,有病無病,隨時供侍,恆常發起,愛敬淨信。二於善友,隨時敬問、禮拜、奉迎、合掌、殷勤、修和敬業,而為供養。三於善友,如法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養。四於善友,若正依止,於如法義,若合若離,隨自在轉,無有傾動,如實顯發,作奉教心,隨時往詣,恭敬承事,請問聽受。」


  •摘錄自•《佛教基本知識》、《佛學大辭典》、《佛學常見辭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