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溈仰宗初祖~溈山靈祐禪師

  (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福建霞浦縣南)人,俗姓趙。十五歲隨建善寺法常(又稱法恆)律師出家,三年後,於杭州龍興寺受具足戒,又從錢塘義賓受律部。曾先後遇寒山、拾得。二十三歲至江西參謁百丈懷海,為上首弟子,於此頓悟諸佛本懷,遂承百丈之法。憲宗元和末年(806~820),奉懷海之命,棲止潭州大溈山,山民感念其德,群集共營梵宇,由李景讓之奏請,敕號「同慶寺」。其後,相國裴休亦來諮問玄旨,聲譽更隆,學侶輻輳,海眾雲集。會昌法難之際,師隱於市井之間,至大中元年(847)復教之命下,眾迎返故寺,巾服說法,不復剃染。裴休聞之,親臨勸請,始歸緇流。師住山凡四十年,大揚宗風,世稱溈山靈祐。大中七年正月示寂,世壽八十三,法臘六十四。諡號「大圓禪師」。著有《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溈山警策》一卷傳世。嗣法弟子有仰山慧寂、徑山洪諲、香嚴智閑等四十一人。其中,慧寂於仰山宣揚師風,承其後而集大成,世稱靈祐與慧寂之法脈為『溈仰宗』。

  一日,百丈問師曰︰「汝撥爐中有火否﹖」師撥之,曰︰「無火。」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曰︰「汝道無,這個呢﹖」師由是發悟,禮謝,陳其所解。丈曰︰「此乃暫時歧路耳。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原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此即溈山悟道因緣。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丈曰︰「將得火來麼﹖」師曰︰「將得來。」丈曰︰「在什麼處﹖」師乃拈一枝柴,吹兩吹,度與百丈。丈曰︰「如蟲御木。」

  靈祐如何開創溈山道場,也有一段因緣。一位司馬頭陀見百丈,談起湖南溈山之勝,宜結集法侶建大道場。丈因語眾,若能下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曰︰「不得喚作淨瓶,汝等喚作什麼﹖」時首座華林覺曰︰「不可喚作木[木突]也。」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丈笑曰︰「第一座輸卻山子也。」遂遣師往。溈山峭絕,敻無人煙,猿猱為伍,虎狼縱橫,莫敢往來,師拾橡栗充食者數年。未幾,大安上座同數僧從百丈來輔佐,於是人稍集,後眾至一千五百,溈山禪學風動天下。

  溈山敷揚宗乘,極負道望。有三件大事可舉︰

  • 肯定德山:德山禪師悟道於龍潭,遊方參學抵溈山,挾複子上法堂,從西過東,從東過西,曰︰「有麼,有麼﹖」溈山坐次,殊不顧盼。德曰︰「無,無。」便出。至門首,乃曰︰「雖然如此,也不得草草。」遂具威儀再入相見,才跨門,提起坐具曰︰「和尚!」溈山擬取拂子,德便喝,拂袖而出。溈山至晚,問首座︰「今日新到在否﹖」座曰︰「當時背卻法堂,著草鞋出去也。」山曰︰「此子以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菴,呵佛罵祖去在。」

  • 獎誘石霜:石霜禪師遊方參學親近溈山,抵溈山為米頭。一日篩米次,溈曰︰「施主物莫拋撒!」石曰︰「不拋撒。」溈於地上拾得一粒曰︰「汝道不拋撒,這個是什麼﹖」石無對。溈又曰︰「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石曰︰「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什麼處生﹖」溈呵呵大笑歸方丈。溈至晚上堂曰︰「大眾,米裏有蟲,諸人好看!」參學人往往於作務執勞時忘失道念,溈山如此提醒,且上堂表白,這正是他獎誘後進處。石霜以後得於道吾處省發,種因即在於此。

  • 指引洞山:洞山禪師曾遊方到溈山,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甲未究其微﹖」溈曰︰「汝試舉一遍看。」洞舉了,溈曰︰「這我這裡亦有,只是罕遇其人。」洞曰︰「某甲未明,乞師指示!」溈豎起拂子曰︰「會麼﹖」洞曰︰「不會,請和尚說。」溈曰︰「父母所生口,終不為子說。」洞曰︰「還有與師同時慕道者否﹖」溈曰︰「此去澧陵攸縣,石室相連,有雲巖道人,若能撥草瞻風,必為子之所重。」洞曰︰「未審此人如何﹖」溈曰︰「他曾問老僧︰『學人欲奉師去時如何﹖』老僧對他道︰『直須絕滲漏始得。』他道︰『還得不違師旨也無﹖』老僧道︰『第一不得道老僧在這裏。』」洞遂辭溈山,徑造雲巖。

  •   溈山道風高妙豁達,有《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一卷,明朝語風圓信、郭凝之編。全書輯錄靈祐之行實、參究法門之語要及示眾等,凡約六十條。又有《溈山大圓禪師警策》一卷。乃師有感於當時學人逐漸懈怠、浪費光陰,不守威儀,形成弊風。為警惕惰眠者之修行正道,遂撰述本書。此書行文簡潔,語氣懇切,自古即被視為禪林初學者必讀書籍之一,與《四十二章經》、《遺教經》並稱為佛祖三經。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