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孤獨長者兒子的故事
預流果比大地的統治者、往生天界的人和一切世界主
更有價值。
(偈178)
克拉是給孤獨長者的兒子。每當佛陀和弟子們到他家時,他都避不見面。給孤獨長者擔心兒子若不能改變這種心態的話,將來不知道要變成什麼德行。給孤獨長者就以一百個金子利誘他前去精舍,守一天的戒。他去了,但不聽任何人說法,而且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家。給孤獨長者要給他佳餚,但他卻開口要錢。
第二天,給孤獨長者告訴他:「兒子呀!如果你能背頌佛陀的一首偈語,我給你一千個金子。」他就再度前往精舍。佛陀也向他說法,但知道他不是要誠心要學習佛法,純粹只是對有錢興趣而已,就用神通,使他無法牢記任何偈語。克拉只得重複練習背頌偈語,也因此,終於了解佛法的真實涵義,而證得初果。
第二天清晨,他跟隨佛陀和眾多比丘到他家化緣,但心中卻想著:「但願父親不要在佛陀面前給我金子。我可不想讓佛陀知道我純粹是為了錢,才遵守戒律。」
給孤獨長者供養完佛陀和眾多比丘後,就拿出千個金子,要他收下,卻出乎意料地被他拒絕。給孤獨長者告訴佛陀:「世尊,我兒子已經改變他的念頭了。他現在表現得非常尊貴。」他進一步告訴佛陀,如何利誘兒子去精舍學佛法的事。
「給孤獨長者,妳的兒子已經了解佛法比轉輪聖王、天神或婆羅門的財富更有價值。」佛陀如是說。
律學要略(1)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者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今天先專為求授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歷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髮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盛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係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淨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讚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劉宋時繼僧祇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讚,可惜罕有人弘揚。至其後有有部律,乃唐武則天時義淨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淨法師在印度有二十餘年的歷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至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後的中國大律師。義淨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後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研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吾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歷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法礪律師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註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沈,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學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蕅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蕅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輕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份,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復唐代之古風,凡蕅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候,實比蕅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有人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志,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必須今後恢復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待續)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

佛說阿彌陀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因與小彌陀經同名故錄譯人名)
佛言。世人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妻子饑寒,父母俱然。欲訶教其子,其子惡心,瞋目應怒,言令不從,違戾反逆,劇於野人,比若怨家,不如無子。妄遍假貸,眾共患厭。尤無復有報償之心。窮貧困乏,不能復得,辜較諧聲,放縱遊散,串數唐得,自用賑給,不畏防禁。飲食無極,喫酒嗜美。出入無有期度。魯扈抵突,不知人情,睢盱強制。見人有喜,憎妒恚之。無義無禮,自用識當,不可諫曉。亦復不憂念父母妻子有無。又復不念卒報父母之德,亦復不念師之恩好。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日不成就。不信道德,不信有賢明先聖,不信作善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間有佛。欲殺阿羅漢,鬥比丘僧,常欲殺人,欲殺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憎惡見之,欲使之死。不信佛經語。不信人壽命終盡死,後世復生。不信作善得善。不信作惡得惡。如是曹人,男子女人心意俱然。違戾反逆,愚癡蒙籠,瞋怒嗜欲,無所識知,自用快善,大為智慧。亦不知所從來,生死所趨向。不肯慈孝,惡逆天地。於其中間,望求僥倖,欲得長生,躬得不死。會當歸就生死勤苦善惡之道。身所作惡,殃就眾趨,不得度脫。亦不可降,化令作善,慈心教語,開道死生善惡所趣向。有是復不信之。然苦心與語,欲令度脫,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至,至時皆悔。其後乃悔,當復何及。不預計作善,臨窮何益。天地之間,五道各明。恢曠窈窈,浩浩汗汗,轉相承受。善惡毒痛,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道之自然,隨其所行,追命所生,不得縱捨。善人行善慈孝,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見知耳。教語人民,信用者少,死生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不可悉道說。
‧摘錄自‧《釋門真孝錄》張廣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