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更新日期: 2008/9/04 
(1) 本會開課中:
(每週皆有新增,歡迎點播下載)
課表 講  題 主講 影片
聲音

解深密經 廖誠麟居士廖誠麟
居士
  聲音檔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之四_入菩薩行章 廖誠麟居士廖誠麟
居士
  聲音檔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簡豐文居士 簡豐文
居士
rm 聲音檔
唯識三十頌 廖誠麟居士廖誠麟
居士
  聲音檔
南山律在家備覽 淨台法師淨台
法師
  聲音檔

大乘妙法蓮華經 淨台法師淨台
法師
rm 聲音檔
法華文句析津 photo振法
法師
rm 聲音檔
摩訶止觀析津 photo振法
法師
rm 聲音檔

佛學入門 林金菊居士 林金菊
居士
rm 聲音檔

大般若經 鄭石岩老師 鄭石岩
老師
rm 聲音檔
禪宗永嘉集 photo簡豐文
居士
rm 聲音檔
穿越生死_藏傳佛教中
的死亡、中陰與轉世
翁仕杰居士翁仕杰
居士
聲音檔
起心動念與業力的探討 居士蔡玉鳳居士   聲音檔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居士熊琬居士   聲音檔

摩訶般若波羅密經 廖誠麟居士廖誠麟
居士
  聲音檔

佛學進修課程_基礎佛法 李麗
居士
  聲音檔
(課程免費,歡迎隨時加入)
影片檔 新增佛法影片檔
主講講  題備 註

淨空法師
賢首品(上) (2006.香港)
無量壽經 (第三次宣講.1994.景美)
無量壽經 (1994. 新加坡)
學佛問答-
答香港參學同修系列
(2004.香港)

慧天法師
心作心是彌陀現-佛七開示-第5專輯 (2006.永光寺)

大安法師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 (2007.11 秦皇島)

比丘尼的兒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別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調御自己的人,證得難能可貴的自皈依。 (偈160)

  從前,有位年輕的少婦徵得丈夫的同意後,出家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團的導師是提婆達多。她出家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後來,她懷孕的情形愈來愈明顯,其他比丘尼就帶她去見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要她離開比丘尼僧團,還俗回家。她告訴其他比丘尼:「我當初出家時,並不想在提婆達多座下,我來這裡是個錯誤,請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樹給孤獨園。」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給孤獨園。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經有孕在身,因此是無辜的(沒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就派人去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前來,他們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後佛陀要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公開處理這件事情。

  毘舍佉檢查過該比丘尼後,向優婆離尊者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已經有喜了。優婆離尊者因此向大眾宣布這比丘尼沒有犯戒律。後來,這比丘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認養了這男孩,並且取名童真迦葉。小男孩長大到七歲時,知道她母親是一位比丘尼後,他也成為沙彌。成年後,他更加入僧伽,成為比丘。有一天,佛陀給他一個觀想的題目,他就到森林裡去禪修。他熱烈、努力地精進禪修,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阿羅漢果。但他繼續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中,他的母親都沒有見過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當她看見他時,就追上他,並且哭叫他的名字。這時候,童真迦葉比丘見母親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輕言軟語、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會繼續執著於他。為了促進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為尼僧團的一份子,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掉呢?」比丘尼以為她兒子不知感激她,就問他說這話的意思。他把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一次。聽完兒子的話後,這比丘尼心中一片感觸:「啊!十二年來,我為了這兒子暗自流淚,他卻如此苛刻地對我說話。我對他的一片情愛有什麼意思呢?」這麼一想之後,她明白在情緒上執著於兒子實在毫無意義,因此徹底去除這份執著。當天,她就證得阿羅漢果。`

  精舍裡的一些比丘告訴佛陀:「世尊!你是他們的皈依。童真迦葉比丘的母親如果聽從提婆達多的話,還俗回家去,他們兩人就不可能證阿羅漢果。提婆達多對她的判斷絕對錯誤。」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要往生天上,或證阿羅漢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須自己精進去求。」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愛親)

狄仁傑心隨雲飛

登山望天空思親灑淚 薦賢謀國是斡乾轉坤

狄仁傑。字懷英。唐時并州太原人也(并州即山西)。生性至孝。有名於時。且滿腹經濟。才華卓絕。尤為世人所推重。史載,仁傑為并州司法參軍時。其父母均在河陽。仁傑思親之念。與日俱積。每以不得親侍朝夕。仰承色笑為恨。一日與友人登太行山。舉首見一片白雲孤飛空中。語友人云。此白雲之下。即吾父母所居之地。癡立悵望。淚流不止。俄頃雲飛去。方黯然同友下山。 足見其思親之誠矣。同事中有鄭崇質奉使將赴絕域。仁傑以鄭母老且病。不能遠離膝下。即向長史藺仁基代陳原委。並願代鄭行。以盡同官互助之誼。仁基歎為有古俠士風。乃免鄭役。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有仇怨。彼此見面不通言語。至此乃相語曰。狄公如此義氣。我輩寧不自愧。遂相和好。當在朝時。武后嘗問曰。 卿願聞譖卿者姓名否。仁傑曰。 太后如以為臣為有過。臣請改之。知臣無過。臣當加勉。不願聞譖臣者姓名。武后歎其大度。仁傑身雖仕周。心不忘唐。每思乘機光復。重奠金甌。薦張柬之,姚元崇、桓彥範、敬暉諸人。次第任用。滿門桃李。共圖國艱。卒能撥亂返正。恢復舊物。移孝作忠。再造唐室。與汾陽(郭子儀) 西平(李晟) 比美。可謂忠孝兼全矣。

弘一大師講演錄 

律學要略(2):三皈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髮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皈道理,並非糊里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髮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瞭吧。

  皈依即迴轉的意義,因前背捨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待續)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

冷盤班食譜

芝麻牛蒡

材料
  • 牛蒡------------- 1條(約150公克)
  • 泡開香菇------------------- 50公克
  • 麵腸------------------ 80公克(1條)
  • 胡蘿蔔絲------------------- 50公克
  • 炒熟白芝麻-------------- 1/2湯匙
調味料
  • 油--------------------------- 2湯匙
  • 醬油膏----------------------- 2湯匙
  • 糖-------------------------- 1/2湯匙
  • 胡椒粉------------------------- 少許
  • 香油-------------------------- l小匙
  • 高湯-------------------------- 2湯匙
作法
  1. 牛蒡削去皮,切斜片,再切絲泡清水中。
  2. 所有材料均切絲。
  3. 鍋熱入油,倒入所有材料及調味料炒熟即可盛於盤上,灑上白芝麻即成。
003
技巧
  1. 所有材料同時下鍋炒,牛蒡因質硬,纖維質較粗,此道菜炒出,牛蒡會較硬而脆。
  2. 若嫌牛蒡太硬,可將牛蒡先放入鍋中炒軟,再和其他材料一起炒。
  3. 牛蒡為高纖維且營養成份高,含礦物質豐富,削好牛蒡、容易褐變、泡在水中即可。
  4. 牛蒡有解熱、解渴、利尿排便、排毒、除斑疹、瘡毒、又含豐富菊糖成份,久飲輕身耐老,有補腎之效。
‧摘錄自‧《護生素食》第一輯‧冷盤班食譜 /饒秋霞著

●最新課程
本會永久開設各種佛學課程,免費參加!(請參考>>課程表
公告日期:2008/8/13

大佛頂首楞嚴經 課程公告


本會地下室教室(一),從 9/03 起,將由熊琬居士,在每週三 19:00 ~ 21:00, 講授《大佛頂首楞嚴經》,歡迎各位同修蓮友,蒞臨聽講,共參法益。

授課老師:熊琬居士
上課地點:地下室教室(一)
上課時間:9/03 起, 每週三 19:00 ~ 21:00
課程教材:《楞嚴經表解》、《大佛頂首楞嚴經科判表》
(參考資料:《楞嚴經講義》、《楞嚴經直解》)
講師簡介:
熊琬居士,政大中文博士,曾任:玄奘大學宗教系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暨宗教系所主任、政大中文系退休教授;現任:華梵佛教研修學院教授,兼院長暨主任。

公告日期:2008/8/28

大般涅槃經玄義 課程公告

本會地下室教室(一),從 9/08 起,將由 上會下深法師,在每星期一晚上七點半至九點,繼續講授《大般涅槃經玄義》課程, 歡迎各位同修蒞臨聽講,共參法益。
授課老師:深法師
上課地點:地下室教室(一)
上課時間:9/08 起,每星期一晚上 7:30 ~ 9:00
講師簡介:上會下深法師出生於屏東恆春,台灣大學畢業,民國七十九年皈依三寶,開始研習經藏,於研讀「大乘起信論」時,發起弘法渡眾,續佛慧命之心願,民國八十四年於高雄元亨寺上菩下妙長老座下圓頂出家,同年十一月於新竹玄奘大學受具足戒,民國九十年開始正式講經說法渡眾,主修觀音法門,現為基隆暖 暖區 無盡藏法堂住持。

公告日期:2008/7/31

煩惱的解脫與佛法的修證 課程公告

本會七樓教室,從 9/14 起,將由廣法師,在每月第二及第四個星期日上 午,講授《煩惱的解脫與佛法的修證》課程,歡迎各位同修蒞臨聽講,共參法益。
 課程內容:煩惱的解脫與佛法的修證
 授課老師:慧廣法師
 上課地點:七樓教室
 上課時間:9/14 起雙週日 8:30 ~ 11:30 (共6次: 9/14, 9/28, 10/12, 10/26, 11/9, 11/23)
 報名資格:凡有心於修行,具尊師重道、不故意缺課者,不限學歷、年齡、男女, 皆可報名。
 報名時間:9/14 上課時現場報名。
 課程內容:共三個月六次的禪修課程,講課與坐禪並進,引導學員認知煩惱的由 來,從而解除煩惱的生起。以實修為主,不作空談,將禪法以現代語言闡述,直接、簡要、自然,以修證生命的實相為主。
 講師簡介:慧廣法師,台灣省屏東縣人,民國四十二年生,於民國六十年間, 因看到禪宗書籍而進入佛門,六十八年禮上賢下頓老法師剃度出家。出版有十六種 佛法著作,曾於佛學院講授「禪宗的理論與實踐」課程。近年來於台灣及大陸主持過三十幾場禪七、禪三、禪二及禪修課程。

公告日期:2008/8/19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課程公告

本會地下室教室(三) ,自 9/20 起,每星期六上午,將由李永慶老師主講,研討《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歡迎各位蓮友同修,蒞臨聽講,共參法益。
課程內容: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授課老師:李永慶居士
上課地點:地下室教室(三)
上課時間:每週六 上午10:00 ~ 12:00

●課程異動
 
公告日期:2008/9/02

起心動念與業力的探討 課程異動公告

本會由蔡玉鳳老師主講之《起心動念與業力的探討》課程,自 9/07 起,改為週日10:30 ~ 12:30(每月第一週、第三週),特此公告周知,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原時段:週五 19:00~21:00 (每週)
新時段:週日 10:30~12:30 (第一週、第三週)
新地點:地下室教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