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丘尼的兒子
人是自己的皈依,別人不是真正的皈依;
妥善調御自己的人,證得難能可貴的自皈依。
(偈160)
從前,有位年輕的少婦徵得丈夫的同意後,出家為比丘尼。她加入的比丘尼僧團的導師是提婆達多。她出家時,不知道自己已經身懷六甲,後來,她懷孕的情形愈來愈明顯,其他比丘尼就帶她去見提婆達多。提婆達多要她離開比丘尼僧團,還俗回家。她告訴其他比丘尼:「我當初出家時,並不想在提婆達多座下,我來這裡是個錯誤,請送我到佛陀停留的祇樹給孤獨園。」她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給孤獨園。佛陀知道她出家前就已經有孕在身,因此是無辜的(沒有犯戒律),但佛陀不想親自處理這件事情,就派人去請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給孤獨長者和毘舍佉前來,他們都是著名的佛陀信徒。然後佛陀要戒律第一的優婆離尊者公開處理這件事情。
毘舍佉檢查過該比丘尼後,向優婆離尊者說,這位比丘尼在出家前已經有喜了。優婆離尊者因此向大眾宣布這比丘尼沒有犯戒律。後來,這比丘尼生下一位男孩,波斯匿王認養了這男孩,並且取名童真迦葉。小男孩長大到七歲時,知道她母親是一位比丘尼後,他也成為沙彌。成年後,他更加入僧伽,成為比丘。有一天,佛陀給他一個觀想的題目,他就到森林裡去禪修。他熱烈、努力地精進禪修,所以在很短的時間證得阿羅漢果。但他繼續在森林中住了十二年。
這十二年中,他的母親都沒有見過他,因此非常想念他。有一天,當她看見他時,就追上他,並且哭叫他的名字。這時候,童真迦葉比丘見母親如此,心中想到,自己若輕言軟語、愉快的回答她,她一定會繼續執著於他。為了促進她的修行,他故意冷漠地回答她:「妳身為尼僧團的一份子,怎麼連對兒子的情愛都無法割捨掉呢?」比丘尼以為她兒子不知感激她,就問他說這話的意思。他把剛才說過的話重複一次。聽完兒子的話後,這比丘尼心中一片感觸:「啊!十二年來,我為了這兒子暗自流淚,他卻如此苛刻地對我說話。我對他的一片情愛有什麼意思呢?」這麼一想之後,她明白在情緒上執著於兒子實在毫無意義,因此徹底去除這份執著。當天,她就證得阿羅漢果。`
精舍裡的一些比丘告訴佛陀:「世尊!你是他們的皈依。童真迦葉比丘的母親如果聽從提婆達多的話,還俗回家去,他們兩人就不可能證阿羅漢果。提婆達多對她的判斷絕對錯誤。」
佛陀回答他們:「比丘們!要往生天上,或證阿羅漢果,不可依靠他人,必須自己精進去求。」
律學要略(2):三皈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云:「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由此看來,哪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靈峰蕅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髮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蕅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通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要了解三皈道理,並非糊里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盡講起來很深奧複雜,現在且專就住持三寶來說。三寶意義是什麼?佛,法,僧。所謂佛即形像,如:釋迦佛像、藥師佛像、彌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說之經,如:法華經、楞嚴經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來之法;僧即出家剃髮受戒有威儀之人。以上所說佛、法、僧道理,可謂最淺近,諸位諒皆能明瞭吧。
皈依即迴轉的意義,因前背捨三寶,而今轉向三寶,故謂之皈依。但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決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說已。下說五戒。
(待續)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