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才是比丘
只知向人乞討的人不是比丘 (註1),
只有持戒的人才是比丘, 而不是只知向人乞討的人. (偈266)
超越善惡業,勤修梵行,生活中奉行戒定慧的人
才是真正的比丘 (註2)。
(偈267)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習慣向別人化緣。有一天,他心裡想著:「一般認為化緣為生的人就是比丘。那別人也應該以比丘稱呼我。」有這種想法後,他就向佛陀說,應該稱呼他比丘。佛陀說:「婆羅門!如果有人只知化緣為生,我不稱呼他為比丘。邪見、行為不正的人不是比丘。只有察覺五蘊無常、苦、無我的人,我才稱呼他為比丘。」
註1:「比丘」字面的意義是“乞討的人”,但比丘並不乞討,
比丘只是靜靜地站在門口化緣。人們布施什麼,比丘就吃什麼。
註2:只知化緣,而不持守全部比丘戒律的人,不可稱之為比丘 。
律學要略(7)
乙亥十一月在泉州承天寺律儀法會講萬泉記錄
菩薩戒:——為著時間關係,亦不能詳說。現在略舉三事:
(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性呢?就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如這樣子才能受菩薩戒。
(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
(三)犯相重輕,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個人力量而行;現以例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於起殺盜淫妄之心,即犯波羅夷,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要請他人授;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希望!
今天律學要略講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當處或錯誤處,還請諸位原諒。最後我尚有幾句話: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說,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雖有傳戒,實不及此地完備,這是這裏辦事很有熱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誠使我佩服,使我讚美。就以講律來說,此地戒期中講沙彌律、比丘戒本、梵網經,他方是難有的。幾年前泉州大開元寺於戒期中提倡講律,大家皆說是破天荒的舉動。本寺此次傳戒之美備,實與數年前大開元寺相同;並有露天演講,使外人亦有種植善根之機緣,誠辦事周到之處。本年天災頻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慘痛、境遇蕭條的狀況中,本寺居然以極大規模,很圓滿地開戒,這無非是諸位長老及大護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這次到此地,心實無限歡喜,此是實話,並非捧場;此次能碰著這大機緣與諸位相聚,甚慰衷懷,最後還要與諸位恭喜。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