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人才會騷擾別人
多言的人,不一定就是智者;
只有寂靜、無敵怨、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是智者。
(偈258)
有一群比丘不管在精舍或村落裡,總是在進食的時候惹事生非。有一天,他們羞辱
一些沙彌,並且誇口道:「注意!只有我們才是聰明的,有智慧的!」他們接著把精舍
搞得亂七八糟,然後揚長而去。
佛陀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後,說:「比丘們!多話、辱罵或威脅他人的人沒有智慧。只有內心不懷恨意,不傷害他人的人才有智慧(註)。」
註:
佛法中,「慧」是洞澈世間無常、苦、無我的正確知見。又分為三種慧:
1.「聞所成慧」:聽聞而得的智慧。
2.「思所成慧」:思惟而得來的智慧,西方實證科學就是這種智慧。
3.「修所成慧」:禪修所證得的高級智慧。這種智慧勝過純粹的邏輯推理。
「慧」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它是八正道的第一項(正見),七覺支之一,四神足之一,五力之一,也是五勝根之一。慧具足才能夠清靜,證得究竟解脫。
佛法十疑略釋 (中)
戊寅十月六日在安海金墩宗祠講
四、佛法非違背於科學
常人以為佛法重玄想,科學重實驗,遂謂佛法違背於科學。此說不然。
近代科學家持實驗主義者,有兩種意義:
一是根據眼前之經驗,彼如何即還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經驗不足恃,即用人力改進,以補通常經驗之不足。
佛家之態度亦爾,彼之「戒」「定」「慧」三無漏學,皆是改進通常之經驗。但科學之改進經驗重在客觀之物件,佛法之改進經驗重在主觀之心識。如人患目病,不良於視,科學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則努力醫治其眼以求復明。兩者雖同為實驗,但在治標治本上有不同耳。
關於佛法與科學之比較,若欲詳知者,乞閱上海開明書店代售之佛法與科學之比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學英國,在理工專科上迭有發見,為世界學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創立新理論解釋佛學,因著此書也。
五、佛法非厭世
常人見學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與世人罕有往來,遂疑佛法為消極的、厭世的。此說不然。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願,不唯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六、佛法非不宜於國家之興盛
近來愛國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謂佛法傳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此說不然。
佛法實能輔助國家,令其興盛,未嘗與愛國之行動相妨礙。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國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統一興盛其國家。其後婆羅門等舊教復興,佛法漸無勢力,而印度國家乃隨之衰亡,其明證也。
七、佛法非能滅種
常人見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滅種。此說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為僧尼,此實極少之數。以外大多數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與他教之牧師相似,非是信徒皆應為牧師也。(待續)
‧摘錄自‧ 《弘一大師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