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位比丘突然消失
天鵝鼓翅飛行天空,人以神通橫越太空 (註1) ,
智者征服魔波旬及其眷屬後,不再輪迴 (註2) 。
(偈383)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前來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進入佛陀的房間時,服侍在佛陀一旁的阿難尊者馬上離開,到外邊去等候。過了一陣子,阿難尊者再度進入時,卻不見先前的三十位比丘。他就問佛陀他們到那裡去了。
佛陀回答:「他們都走了。」
「從那裡出去的?」
「從空中,阿難!」
「但,世尊,他們都證得阿羅漢果嗎?」
「沒錯,阿難,他們聽完說法後都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具有神通。」
這時候,佛陀看見天空有幾隻天鵝飛過,他說:
「阿難,證得阿羅漢果的人,就像天鵝一樣能飛過天空。」
註1:透過修行,人可以橫越天空、凌水而過,遁入地中等。這些能力是精神的、超越自然的,但絕不是奇蹟。
註2:阿羅漢證得般涅盤,不再輪迴。
以身作則
大師有位弟子名叫做業笏。他原是一位學問廣博的知識份子。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修淨土。
有一次,業笏拜見印光大師,大師問他:「你吃素嗎?」
「僅吃花素!」業笏老實回答。
「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吃長素,如何能感化他人呢?」
業笏面對大師的厲聲大吼,不但毫不介意,反而心悅誠服。
隔天,業笏寫了一封信來,表示願意贊助大師編輯《淨土聖賢錄》,並對於昨日見面時大師嚴正的慈訓,表示受益良多,萬分感激,讚嘆大師果然名不虛傳。大師看到這樣一封信,知道業笏知見純正,虛懷若谷,且文筆超然、微妙,為末法時代難得的人才,於是請他編輯《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從此兩人書信往來密切,業笏執持弟子禮,請求大師為他皈依,大師為他皈依,法名「止淨」。
居士,名業笏,江西彭澤人,清光緒甲辰翰林。住館八年,光復後,即隱居。民國二年,歸心學佛,專志淨土。繼讀印光法師文,即知老人法門龍象,尤為淨宗山斗。進知觀音大士,為彌陀左輔,蓮邦智導,遂動朝普陀,禮大士,謁印老之念。於民十一年前往,禮覲之下,以撰就禮觀音疏進呈。(觀世音菩薩本蹟感應頌前,載疏全文) 內有食廷璋之芋,剋日西行句,老人便意其尚未斷葷。乃問,汝喫素否。答曰,喫花素。老人作色呵斥曰,倒架子,如此大通家,尚不以身作則喫長素,何能感化他人。厲聲大吼,居士欣然樂受。不但毫不介意,實在心悅誠服。次日上書請老人繼續編輯淨土聖賢錄,自願助成。於見面受呵之慈訓,表示萬分感激,歎為名不虛傳。老人見其知見純正,文筆超妙,尤且虛懷若谷,殊為末世罕有,遂請編觀世音菩薩本蹟感應頌。自是函件往來,益臻款密。乃執弟子禮,求老人授皈依,賜法名。老人乃令名止淨。
(以上出自「許止淨居士往生記并頌」, 因許居士臨終往生西方, 特列出後文以參考之)
(接續上文) 民十六七年,避難滬濱,聶雲台居士,請編歷史感應統紀。二書次第流通,凡具正知見之緇素,皆歎其佛理高深,文學精粹。潘對鳧老居士,再請撰佛學救劫編。三書編成,皆印老人料理排印。即四大名山志之印行,居士亦各有輔助,老人序中亦述大概。民二十五年,在報國,再求老人親授菩薩戒。(因昔年奉老人命,自在佛前受過) 居士雖具人難企及之學問道德,而虛懷謙下,逢僧必拜,見佛必禮,通身放下,恪守在家白衣,為皈依三寶弟子之身分,不存絲毫驕矜傲慢,尤為今人所難能。又雖法法融通,而修持唯謹,全同愚夫愚婦之老實念佛,一心求生西方,毫不游移。幸三寶加被,宿業淨行兩相感召。將往昔殺生食肉,惱害眾生之惡業,必使將來生生世世,墮落三塗之後報重報,轉作即今之現報輕報。以便即生了脫,徑往西方,故致近多年來,常多病苦。(請查戒賢玄奘二古德事實,自信斯言非妄) 因森常侍印老,與居士復有鄉誼,平常小事,多與通訊,故知之頗詳。今但敘其大要,至每日定課,精進修持,與兼行世善,竭誠維護三寶之一切細則,均無暇備述。迨民二十七年五月,避難廬山牯嶺黃龍寺,又大病。至閏七月,病稍閒,仍奄臥不能握管,便口授,令外孫代書,函告病時經過,與今後急求解脫,早得生西。但念九華志未出,乃有如不即往生,望先讀為快等意。森念衰殘至此,知非人世久客,十月得福海師函,知已西逝,時年六十三歲。至二十八年,查賓臣居士,將同居寺中之姚半僧居士,致乃兄函(乃兄姚節卿,為居士門生) 抄寄,藉悉居士生西詳情。函云,九月初一日,(指二十七年陰曆) 招弟至前,以後事相屬託。繼則莞爾曰,今早夢見佛來,遍身瓔珞,相好光明,向余曰,我來看汝。余即禮拜,少頃便醒。毋乃世尊慈悲,特來安慰我耶。若更得示現接引,令我帶業往生,則大幸矣。語已,即合掌曰,西方再見。自是不復開聲,唯專心默念佛號,至初三早七時,安詳西歸。通身冷透,頭頂猶溫。入龕時,遍身柔軟如棉,儼若老僧入定狀,面色光澤逾平時。正所謂諸根悅豫,正念分明,捨報安詳,如入禪定。緇素見聞,肅然起敬,歎為希有。留寺念佛七日,依律火化,骨灰尚存黃龍寺中。森謂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得如所願,滿菩提願。願見聞者,發菩提心,同念佛號,同生西方。將來七寶池中,得與居士把臂共行,同為彌陀之弟子,聞法證忍,同度娑婆之眾生,以滿居士之願,而為之記。復說頌曰。
吁嗟淨公,法門金湯,具正知見,安分循常。遍研經藏,深入佛祖堂奧。示現白衣,堅守祇園邊疆。每嗟末季,緇素多忝乎厥職。力倡蓮社,必依僧伽作紀綱。宗說兼通,堪稱外護之翹楚。安僧衛法,益歎龍象之無雙。法法圓融,單提契理契機之淨土教。門門暢達,直往易行易到之極樂邦。今既瓜熟蒂落,果蒙西方教主親接引。尤冀速證無生,不違本願,即回娑婆,護持三寶,普度眾生作慈航。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授三歸依大意(二)
癸酉五月在萬壽岩講
第二章 授三歸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歸。三、發願回向。
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法也。
正授三歸之文有多種,常所用者如下: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前三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後三結者,重更叮嚀令不忘失也。
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