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和眾多的精靈
喬達摩(註1)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佛(註2)(偈296)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法.(偈297)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念僧(註3).(偈298)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觀身不淨.(偈299)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樂不殺生.(偈300)
喬達摩的弟子,時刻保持醒覺,日夜不分,常喜樂禪修.(偈301)
有一天王舍城裡的一位砍柴工人和他的兒子上山去砍柴。傍晚要回家的半路上,他們在靠近墓園的地方進食,也把兩隻公牛的軛解下來,讓它們去吃草。但這兩隻牛卻在他們不注意的情況下走失了,砍柴工人發現牛不見了,就去找牛,而叫兒子留下來看顧木柴。這砍柴工人最後在城裡找到牛,但天色已晚,城門都關上了。他的兒子只好一個人在牛車下過夜。
砍柴工人的兒子雖然年紀還小,但心中經常繫念佛陀的殊勝。那天晚上,兩個惡魔企圖嚇唬、傷害他。當其中一位惡魔拉他的腿時,他大聲喊:「南無佛!」惡魔聽到這男孩的叫聲時,受到驚嚇,反而覺得應照顧這男孩。其中之一的惡魔留下來保護男孩,使他免於任何危險,另一惡魔則到頻婆裟羅王的宮裡去偷取食物,並且留下文字,敘說他拿走王宮的食盤和其用途,這些文字只有頻婆裟羅王才能看得見。兩位惡魔就餵養這男孩,一如他們的孩子般。
第二天清晨,國王的僕人發現王宮的盤子不見了,就四處去找,但全找不著。最後,他們發現盤子在男孩身上,認為這男孩是小偷,而把他帶到國王面前。但當國王看見盤子上的文字時,就詢問男孩。男孩回答說當夜曾被父母餵食,吃飽後,他心滿意足的入睡了,毫無恐懼之心,除此以外,他一概不知。國王就派人去請男孩的父母來詢問,之後,國王攜帶他們一齊去見佛陀。
國王問佛陀:「是不是只有繫念佛陀的殊勝才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的迫害和危險?或者,繫念佛法的殊勝也同樣有效?」佛陀說:「國王啊!繫念佛陀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免於惡魔和危險的方法,對六根中任何一根具足正念,都是護持一個人,免除惡魔破害和危險的好方法。」
註1:「喬達摩」是佛陀未出家的如俗名。
註2:常念「佛」是指觀想佛陀的殊勝修持。
註3:常念「僧」是指觀想僧伽的殊勝。
慈悲無障礙
1930 年(70歲)二月,師由申太平,赴蘇報國,舖蓋衣箱,附來臭蝨極多。孳生之蕃,致關房會客窗口與外之几上,夏秋之間,均常見臭蝨往來。有弟子念師年老,不堪其擾,屢請入內代為收拾,師皆峻拒不許。且云,此只怪自己無道德。古高僧,不耐臭蝨之擾,乃告之曰:畜生,你來打差,當遷你單,蝨即相率而去。吾今修持不力,無此感應,夫復何言。泰然處之,終不介意。至 1933 年(73 歲) 臭蝨忽然絕跡,師亦不對人言。時近端午,德森念及問師,答云,沒有了。森以為師年老眼花,故一再堅請入內檢查,確已淨盡,了無蹤跡,殆亦為師遷單去矣。師在關淨課外,常持大悲咒加持水米,以賜諸醫束手之危病者,輒見奇效。一日報國藏經樓,發現無數白蟻,師在山聞之,大悲水令灑之,白蟻亦從此絕跡,此為 1938 年夏事也。師之法力神應,類多如此。
大師剛到蘇州報國寺的時候,關房中臭蟲隨處可見。大師的侍者擔心大師年紀已大,恐不堪臭蟲的干擾,好幾次向大師請求,讓他進入關房清除打掃,把臭蟲徹底清出。但是大師堅決拒絕:「臭蟲之多,只能怪自己無道無德。古代高僧,有耐不住臭蟲的侵擾,於是對牠們說:『畜生!你來打岔,當遷你的單!』這些蟲就相繼離去了。我因為修持功夫還不夠,無法感應臭蟲遷單,又能說什麼呢?」
面對臭蟲的干擾,大師始終處之泰然,毫不介意,也不起任何傷害牠們的心念。
三年過去了,臭蟲消失無蹤,從此不出現在大師的關房。大師對此現象,也不對他人說起。有一天,德森法師關心地問大師:「臭蟲還來打擾嗎?」
「沒有了!」大師口氣淡淡地。
德森法師不太相信,臭蟲怎麼可能自然絕跡?也許是老和尚眼花,看不清楚吧!德森要求親自進入關房察看。
進入關房後,果然一隻臭蟲也沒看到。臭蟲已消失無蹤了。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附錄-印光大師行業記》、《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淨宗問辨(1)
乙亥二月於萬壽岩講
古德撰述,每設問答,遣除惑疑,翼讚淨土,厥功偉矣。宋代而後,迄於清初,禪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於此。今則禪宗漸衰,未勞攻破。而復別有疑義,盛傳當時。若不商榷,或致詿亂。故於萬壽講次,別述所見,冀息時疑。匪曰好辨,亦以就正有道耳。
問:當代弘揚淨土宗者,恒謂專持一句彌陀,不須復學經律論等,如是排斥教理,偏讚持名,豈非主張太過耶?
答:上根之人,雖有終身專持一句聖號者,而決不應排斥教理。若在常人,持名之外,須於經律論等隨力兼學,豈可廢棄。且如靈芝疏主,雖撰義疏盛讚持名,然其自行亦復深研律藏,旁通天臺法相等,其明證矣。
問:有謂淨土宗人,率多拋棄世緣,其信然歟?
答: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其淨土。又於人事善利群眾公益一切功德,悉應盡力集積,以為生西資糧,何可云拋棄耶!
‧摘錄自‧《弘一大師講演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