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不集中的信徒
沒有任何火比得上貪欲,沒有任何執著比得上瞋恚,
沒有任何繫縛比得上愚癡,沒有任何河流比得上愛欲。
(偈 251)
有一次,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授佛法時,大眾中有五位在家信徒。其中一位坐著睡著了;第二位用手指頭刮地上;第三位,用手搖樹;第四位仰頭向天;只有第五位專心恭敬地聽佛說法。阿難尊者看見他們不同的行為舉止時,告訴佛陀:「世尊,你在說法時,這五人之中只有一位專心聽講。」阿難也向佛陀敘述其他四位的舉止,並且請教佛陀,為什麼他們有這種表現呢?
佛陀說,這是因為他們無法改變舊有的習氣。在過去世時,第一位比丘是一隻蛇,因為蛇總是捲曲著身子睡覺,所以才會在聽聞說法時睡覺;刮地的信徒在前世是地下生物;搖樹的是隻猴子;仰頭向天的是星象學家;專心聽法的人則是學識豐富的婆羅門。
佛陀接著說:「阿難!記住!人必須專心聽講才能了解佛法,而且很多人不了解佛法。」
「世尊!障礙人們證悟佛法的是什麼?」阿難進一步發問。
「阿難!貪、瞋、癡障礙眾生證悟佛法。眾火中,欲望之火最是厲害,貪欲永不止息地炙燒眾生。」
讀經的方法
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大師對人開示:「閱讀經典要有正確的方法,首先態度必須至誠懇切,清淨我們的身口意。讀經之前,先端坐片刻,讓心平靜下來,然後拜佛,才朗誦經文;或者默默閱讀;或者是先拜佛,然後再靜坐片刻,才開經閱讀。
凡讀經,必須端身正坐,就像佛菩薩在面前親自對我們宣說一樣,心中不敢生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頭到尾,一直閱去,對於經典的文字或是經中的義理,都不去想,也不去分別。照這樣的方法閱讀經典,利根的人,可以體悟佛法真理,證實相法,即使是劣根的人,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
‧摘錄自‧《印光大師年譜》、《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一、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1)
弟
子
規
聖
人
訓
|
|
(2) 首
孝
弟
次
謹
信 |
|
(3) 汎
愛
眾
而
親
仁 |
| (4) 有
餘
力
則
學
文 |
|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概述〕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總敘→入則孝
(1),
(2)→出則悌→謹→信→汎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摘錄自‧《弟子規圖說》勞承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