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沃土地上播種,收獲特別多
雜草使田地荒蕪,欲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遠離欲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6)
雜草使田地荒蕪,瞋恚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瞋恚心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7)
雜草使田地荒蕪,愚癡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不愚癡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8)
雜草使田地荒蕪,貪愛害了世人,因此,
布施沒有貪愛的人,可以得到大果報。(偈 359)
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去向刪兜率說阿毗達摩(論)。他是佛陀母親逝世後往生成的天神。這時候,在忉利天上有一位天神。因陀迦的前世是人,當時他曾經供養少許的食物給阿那律陀尊者,因此往生忉利天,享受大果報。
另有一位名叫安苦拉的天神,他的供養比因陀迦多了很多倍,但供養的對象卻不是聖者,所以儘管大量供養,也往生忉利天,但往生後所享受的果報卻遠不如供養較少的因陀迦。因此,當佛陀到忉利天時,安苦拉就請問佛陀,為什麼果報的差別如此懸殊?
佛陀告訴他:「安苦拉,布施和供養時,應該有智慧地考慮布施和供養的對象,布施和供養就像種子。播種在肥沃土地的種子會豐收,但你卻把種子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所以果報就少了。」
註:可參考故事「佛陀從忉利天返回世間」
成實宗
即以《成實論》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論家、成實學派。為我國十三宗之一。宗祖為中印度之訶梨跋摩(約佛滅後七百年至九百年),其人初學小乘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教義,繼而研習大小諸部,乃撰述成實論二十卷,批判有部理論,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國,王譽稱為「像教大宗」,以接近於大乘的教義批判各部派,相對於小乘說「我空法有」而立「我法皆空」。但此論在印度並未形成一個宗派,姚秦弘始十四年(四一二),鳩摩羅什漢譯此論,並與門人僧叡等講述之,在中國佛教學者間遂蔚成研究風氣,有甚多學者研習。
中國的成實宗,初傳於北方,至南朝梁代時(五0二~五五六)最為興盛,如所謂梁三大法師—光宅寺法雲、開善寺智藏、莊嚴寺僧旻,即研究此論之著名學者。南方成實宗的盛行,始於鳩摩羅什的弟子僧導在壽春、建康講說《成實》,以及道猛於建康興皇寺講說《成實》。然而,自梁三大法師之後,此論之學逐漸衰微。至唐初即告消失。
高麗之慧慈、慧觀,百濟之慧聰、觀勒等諸師,皆通成實、三論;百濟之道藏撰有成論疏十六卷。於日本,因成實宗與三論宗同時傳入,故此宗多附於三論宗而共習之,聖德太子嘗就學於慧慈、慧聰、觀勒等諸師,作三經疏,以成實論為法相之門。
關於《成實》一論,隋‧智顗及吉藏判之為小乘論,唐‧道宣則認為論中有與大乘共通的思想,乃屬分通大乘論。總而言之,此論雖屬小乘論書,但有最接近大乘或與大乘共通的思想。此論的學說,係以說一切有部的學說為基礎,而將有部之矛盾處,取經部、曇無德部及大乘之義加以調和。
今就毘曇與成實立義之異處略作比較,以知此宗立義之大要:
- 毘曇主張三世實有;成實則主張過(去)未(來)無體,惟現在剎那之法有因緣生之體用。
- 毘曇主張法體實有;成實則主張法體中道,謂現在法係因緣所生,非有非空,不墮常邊、斷邊;離此二邊,稱為聖中道。
- 毘曇主張於「死有」與「生有」之間,有「中陰」;成實則說無中陰。
- 毘曇立退法阿羅漢與不退阿羅漢兩種;成實則主張聖道不退,阿羅漢道已永拔愛根,故為不退。
- 毘曇主張四大實有;成實則主張四大為假名,若離色等,即無四大。
- 毘曇主張諸根實有;成實則主張諸根為假名,若離四大,即無諸根。
- 毘曇主張諸根能照見諸境;成實則主張諸根無知。
- 毘曇主張「心所」有別體;成實則主張心所無別體,受、想、行等皆為心之異名。
- 毘曇主張心與心所有相應;成實則主張心所無別體,故心與心所無相應。
- 毘曇主張信勤唯有善性;成實則主張信勤通善、不善、無記等三性。
- 毘曇主張無表色攝於色蘊;成實則主張無作(指無表色)攝於行蘊,而不攝於色蘊。
- 毘曇主張無表業不通意業;成實則主張無作(指無表業)通身、口、意三業,即身、口、意三業皆能起無作。
- 毘曇主張癡為無明之體;成實則主張我心為無明之體,謂諸法和合,假名人法,凡夫不能分別,故生我心。
- 毘曇主張人空法有;成實則主張人法二空。
龗毘曇將一切法分為「五位七十五法」,成實分為「五位八十四法」,此等諸法皆空,若能徹悟一切為空,則從生死完全解脫,是為滅諦。此一滅諦,人人本具,故稱「本有涅槃」;修得證驗之時,則稱「始有涅槃」。本有、始有,其義雖異,然皆為一體。
依據上述成實教義,自教理思想觀之,頗有凌駕毘曇之上而涉大乘之域者,惟古來對此宗之判屬仍時有異論,初時,學者皆以成實論為大乘論,或視之為總括大小乘之綱要書,又如僧柔、慧次,以至梁之智藏、僧旻、法雲三大法師等,皆無判其屬小乘者,故三論學者多視此等成實學者為成論大乘師。其後,北地之法上首判本宗屬小乘,繼而吉藏於三論玄義中以十義證成實為小乘,智顗、慧遠亦以之為小乘,自此之後各家遂判定成實為小乘。
‧摘錄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
◎九界眾生離此法(淨土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
◎信因果,勤念佛。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