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小過的末利皇后
即使王室華麗的車也會腐朽,色身也難免衰老,
但聖者(註1)之間,流傳著不衰老的九種殊勝 (註2)。(偈 151)
末利皇后有一天進入浴室沐浴的時候,她的愛犬也一齊進入浴室,當這隻愛犬看見皇后弓著身子洗腳時,這隻狗就與皇后有不正常的身體接觸,而皇后有沒有加以禁止。這時候,波斯匿王透過臥室的窗子看見這詭異的情景。等皇后進臥室時,他生氣地對她說‧「妳這個邪惡的女人,看妳與那隻狗在浴室做了些什麼事?我親眼看見了,不要否認!」皇后回答說,她只是洗臉、手、腳而已,沒做什麼錯事。接著,她又說道:「但是那間浴室相當怪異,如果有人進入其中,從這窗子看過去,卻會變成兩個人。如果不相信的話,國王!請你進去一下,讓我從這窗子看看。」
國王就進入該浴室。當他出來時,皇后問他為何在裏面和母羊亂來。國王加以否認,但皇后堅持她親眼目睹。國王因此感到困惑,但由於智慧不足,就接受她的解釋,認為該浴室確實怪異。
從那時候起,皇后一直後悔欺騙國王,指責他與母羊亂來。因此,即使快要去世的時候,她的內心仍然受到那次意外的干擾,而無法回想自己長久以來所做的善業,只惦記著自己曾經不公正的對待丈夫。由於臨終時不愉快的最後一念,所以去世後,往生至惡道(註3)。葬禮後,國王本來想請教佛陀,皇后往生何處。但佛陀希望止息他的憂慮,同時,因為他對佛法的了解尚淺,佛陀不希望他因此對佛法失去信心,所以佛陀就分散他的心念,結果波斯匿王果真忘了問佛陀。一連七天,國王都來向佛陀問訊,但都不曾提及皇后往生何處的問題。
七天後,往生惡道的皇后往生到兜率天。也就在這一天,佛陀到國王的宮室去化緣。 國王終於問佛陀:「皇后往生何處?」當他知道皇后已經往生兜率天時,非常高興,就說道:「對啊!除此以外,她能往生何方呢?她總是惦念著要做善業。世尊!現在她已經往生了。身為你謙遜的弟子,我不知道如何自處。」
佛陀就告訴他:「看看你父親及祖父遺留下來的車子,它們都破舊不堪了,你的身體也一樣,會老、會死,只有佛法不會變化、敗壞。」
備註:
註1:如佛陀等。
註2:九種殊勝:四向,四果和涅槃。
註3:根據阿毗達摩(論)哲學,在死亡的關鍵時刻,瀕臨死亡的人會看見業、業相和趣向,這些會決定下一生的去處。
(1) 業:代表人一生的某些善惡業或臨終前的善惡業。
(2) 業相:代表在人一生重要的活動時,具有主宰力量的精神形像,可能是任何影像,聲音,嗅覺,味道,觸和意念。以屠夫而言,這種業相可能是屠刀或垂死的動物形像,而對醫生而言,可能是病人的形像,至於對信徒而言,可能是所崇拜的對象。
(3) 趣向:代表來世出生地方的形像。這種趣向經常向臨死的人顯現,並且展現來世究竟是喜悅或悲慘。如果是悲慘的話,有時候也可以經由影響臨終者的念頭而加以改善。這種趣向可能是火、森林、山區、母親的子宮或天界的華屋等等。
中有
又譯作中陰身。指眾生自死亡至再次受生期間之識身。據俱舍論卷十載,「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間(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剎那(生有)的中間時期。此「中有身」即「識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故又稱為「意生身」(意成身)。且專食香以資養其身,故稱「健達縛」(乾闥婆),意譯為食香、尋香。又常希求、尋察次世當生之處,故稱為「求生」。又因其為本有壞後,於次生之間暫時而起,故又稱為「起」。
中有之身,唯於欲、色二界受生者有之。從無色沒,生下二界則有中有。若從下二生無色者,則無中有。據大寶積經卷五十六載,地獄之中有,容貌醜陋,如燒杌木;傍生之中有,其色如煙;餓鬼之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之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之中有,形色鮮白;無色界天以無色之故,故無中有。又天界之中有,其頭向上;人、傍生、鬼則橫行而去;地獄之中有,頭直向下。上述各種中有皆具神通,乘空而去,猶如天眼,遠觀其生處。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歲之小兒,然諸根明利。
又據俱舍論卷九載,中有身由極微細之物質所構成,其當生之趣由業所引,故其形量與所趣之本有的形狀相似。又此中有身因極細微,故僅同類可相見,然若修得極淨天眼者亦能得見。欲界之中有食極細之香氣,故稱乾闥婆,然若少福者僅食惡香,多福者則食好香。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中有之壽量:「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得生緣,則無決定。若仍未得,則易其身,乃至七七以內而住,於此期內定得生緣,故於此後更無安住。堪依教典,悉未說有較彼更久,故說過此更能久住,不應道理。如天中有七日死已,或仍生為彼天中有,或轉成辦人等中有,謂由餘業轉變勢用,能轉中有諸種子故,餘亦如是。」但亦有諸多異說,大德法救認為中有無定限,世友論師卻認為中有最多七日,毘婆沙師認為中有樂求生有,故不久住,速往結生。又設摩達多則以中有期間最多為七七日(四十九日)。
自古以來即依婆沙等說,將人死後之七七日間稱為中陰,故產生七七四十九日誦經祈福之風習。即於人死後,每一個七日必誦經追薦,直至第七個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滿中陰為止。世俗每謂該期間乃亡魂懵懂茫然之際,故特於彼時為之祈求冥福。
另據釋淨土群疑論卷二,就往生極樂淨土之中有之有無,舉出二釋,即:
媫人命終後坐於蓮花之中,似同處胎,此為生有所攝,而非中有,故主張無。
婣人命終後非即受淨土生有之身,必經中有而生於淨土,故主張有。
‧摘錄自‧《佛光大辭典》、《菩提道次第廣論》
◎
作詩作文寫字,疲弊精神,荒耗志氣,而得於己;惟從事於心學,則氣完體胖,有休休自得之趣。惟親歷者知其味,殆難以語人也。
寫詩寫文章或是練字,只是徒然的耗費精神消磨志氣而已,完全沒有收穫。唯有從事心學,才能讓氣清心寬,感受自得從容寬闊的樂趣。這樣的境界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實在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其中的奧妙。
註:
「胖」 :安適的。《大學》云:「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休休」:樂道之心、寬容貌。
「自得」:不失於正道;或作自得其樂,悠然閒適解釋。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