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得阿羅漢果的奴隸
滅世間苦,棄絕五蘊沉重的負擔,
並且解脫所有煩惱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偈 402)
有一位婆羅門的奴隸從主人家逃走後,加入僧伽為比丘,並且證得阿羅漢果。有一天,他和佛陀一齊去化緣時,被以前的主人看見,這婆羅門主人就上前緊緊抓住他的袈裟不放。佛陀問究竟發生什麼事,這婆羅門說,這比丘是他家的奴隸。佛陀說:
「這位比丘,已經放下生命的重擔了。」
這位婆羅門認為,佛陀的意思是說--這位比丘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為了證實,他再請問佛陀,這年輕比丘是不是阿羅漢?佛陀肯定的說,這比丘已經是阿羅漢了。
◎
余少時學詩學字,錯用工夫多;早移向此(註),庶幾萬一。
我年少的時候學做詩學寫字,方法不對走了許多冤枉路。如果可以早一點走入此門道,必定可以有更好的成就。
(註:早移向「此」:指前篇「口念書而心他馳,難乎有得矣」,「從事於心學」,
即於治心之功夫也。)
‧摘錄自‧《佩玉篇》弘一大師擷集/正義法師小註/杜文月白文
第一日 (6)
密宗所謂即身成佛,蓋以即身了生死為成佛。若遽認以為成萬德具足,福慧圓滿之佛,則大錯大錯。
蓋禪家之見性成佛,乃是大徹大悟地位,若能斷盡三界內之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
密宗之即身成佛,不過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則阿羅漢亦了生死。
而圓教初信斷見惑,七信斷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與阿羅漢,了生死雖同,其神通道力,則大相懸殊。
八、九、十信,破塵沙惑,至十信後心,破一品無明,證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為法身大士。
歷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歷程尚有如此之遠,非一蹙及可驟至也。
修淨土者,既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淨宗不作此僭分說耳。而與禪宗之純仗自力,較其難易,實為天壤之別。尚望預會諸君,三復斯旨。
而密宗所謂的「即身成佛」,是指此生此身就了生死。若是以為就是成就萬德具足、福慧圓滿的佛的話,就是大錯特錯了。
禪家的「見性成佛」,是指證到大徹大悟的地位,然而還必須要能夠把三界內的見惑和思惑,斷得乾乾淨淨之後,才可以了生脫死。
密宗的「即身成佛」,不過只是剛到了生死的地位而已。在小乘裡,證到阿羅漢果,也就可以了生死了。
而圓教的初位信,可以斷掉三界內的見惑,要到七信位時,才能斷掉思惑,這時就可以了生死了。圓教的七信位,和阿羅漢一樣,都可以了生死,不過他們二者之間的神通道力,卻相差懸殊。
圓教的八信位、九信位和十信位,能夠破界外的塵沙惑。到十信的後心時,就能破一品的無明,而證得一品的法身、般若、解脫此三德秘密之藏,從而得入初住位,成為法身大士。
之後,再經歷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及等覺位之四十一位,最後才證得佛果位。修行的歷程是如此的遙遠,並非是一下子就可以馬上證得的。
修淨土法門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是了生死了,也就是密宗的即身成佛了,不過淨土宗不做這種過分的說法罷了。淨土宗仗自力和佛力,和禪宗光仗自己的力量,其中的艱難和容易,一比較之下,就知道有天地的差別。希望參與盛會的諸君,要多想想其中的含意。
‧摘錄自‧《五方便念佛門》附錄:"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5)
◎ 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茲行以往生耳。
◎ 需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 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繫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一、彌陀要解(19)
「何謂自他不二?」
答: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摘錄自‧《淨土十要》彌陀要解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問答擷錄》成時法師節要‧李圓淨居士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