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基礎
佛陀教育電子報
 

2-1. 佛法的傳入

>>本文內容播放

   佛法傳入中國,是一劃時代的歷史事件。整個的傳入過程是一個佛教由外來文化逐漸變為中國文化一部分的歷史過程。佛教的傳入也說明中國具有容納佛教文化的土壤。佛法自傳入中國那天起,就逐漸地開始了它的中國化的歷程,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過程,終於形成了特有的中國佛教,及系統化的中華佛學,並使其成為東亞及近代世界佛教文化的源頭。中華佛學的形成和發展,對世界文化、宗教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釋尊滅度後,兩千多年來,逐漸向外傳播,南傳至錫蘭到緬甸、泰國、東南亞,北傳至中亞到中原及藏地、朝鮮、日本。近年來更遍及於英、美、德、法諸國。其中弘傳最廣,首推中國。

  佛教東來,相傳始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然而永平之前,早有佛法東來的史跡,如列子仲尼第四謂:「丘聞西方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人無能名焉。」由此推斷孔子已知佛為大聖人。

  隋費長房撰歷代三寶記載:「……又始皇時,有諸沙門釋利防等十八賢者,齎經來化。始皇弗從。遂禁利防等。夜有金剛丈六人來破獄出之。始皇驚怖稽首謝焉。」此說法在佛祖統記中亦有記載,文中「釋利防」譯名「室利房」。

  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武元狩中,霍去病獲昆邪王及金人,率長丈餘,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燒香禮拜,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此中所謂丈餘金人,可能是指佛像而說。

  佛祖統記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

  以上諸說,雖可視作永平以前佛教已東傳中國,但皆為片段史料,無其他文獻足以證明。而在史書上記載,為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載楚王英喜為浮屠齋戒祭祀事。傳謂「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喜為浮屠齋戒祭祀。八年(永平),詔司天下死罪,皆入縑贖,英遣郎中令奉黃縑三十匹,詣相國曰:「托在番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衍罪。」相國聞,詔報曰:「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沙門之盛饌。」

  該詔書賜於永平八年,書中有浮屠(即佛陀之義),伊蒲塞(今稱優婆塞,為佛門在家男信眾),沙門(即出家僧眾)等譯名,可見當時已有佛教之儀式,翻譯事業也已經開始。按漢代中國與西域交通而言,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交通已互通,其後霍去病出擊匈奴,李廣利攻伐大宛,自敦煌至鹽澤皆為漢有。宣帝時命鄭吉為西域都護,天山南北及蔥嶺以東諸國,都為漢屬。那時交通已通達,佛法東傳,自屬可能,不過一般公認佛法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傳入我國。

  我國正史所載,後漢書西域傳謂:「明帝夜夢金人,長大,項有光明,以問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帝於是遣使天竺,問佛道法,遂於中國圖畫形像焉。」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謂:「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以上二說,略而不詳,佛祖統記中有較詳盡記載,並且成為公認的說法,謂:「……(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但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使西域,尋求佛道。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大月支,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得佛倚像梵本經六十萬言,用白馬馱著到達洛陽,法蘭以沙門之禮相見,住於鴻臚寺。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建立白馬寺,摩騰開始翻譯四十二章經,藏梵藍本於蘭臺右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

  綜合上述所言,佛教來華,時間當在漢武帝之後,明帝時印度沙門來華時,朝廷基於尊重緣故,於是記載入史籍,流傳於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中國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所以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流傳了。

  中國很早就有了本國出家佛教徒,漢明帝司空陽成、侯劉峻出家是最早的記載。但最初那些僧人僅是從師出家,剃除鬚髮,照戒律生活,還沒有受戒的制度;到西元250年,來自中印度的曇柯迦羅在洛陽白馬寺正式建立戒壇傳戒,中國才開始有了如法的比丘。由於沒有外國比丘尼到來,最初女人出家為尼的也只是落髮罷了;稍後從大僧受戒,此時的受戒制度仍不完備。到了西元429年,由斯里蘭卡先後來了以鐵薩羅為首的十九位比丘尼,才使她們的受戒真正完備;從此,中國有了如法如律的比丘尼。

名詞解釋

即釋迦牟尼佛。 即涅槃或圓寂。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出家人受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及具足戒之分,各有儀式及儀軌。 受戒之壇場。梵語云:曼陀羅,為比丘受戒法的場地。 即遵循佛法及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