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及其教法
佛陀教育電子報
 

佛經選讀

(以下為簡介, 欲線上閱讀請點連結)

華嚴經簡介

  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有不少學生,長期追隨佛陀,經上常見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陀講經說法,是以他們為主要對象。雖然如此,也要能顧及大眾。可見講經說法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要顧慮到各種不同根性,希望每個人都得利益,佛講經說法才得到圓滿的效果。

  「五時」由淺而深。世尊成佛,首先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參與此會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沒分。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參與如來定中的法會。這是二七日中所說(也有經云三七日,皆有根據),十四天或二十一天,《大方廣佛華嚴經》就講圓滿了。

  佛所講的《華嚴經》,不是現前我們所見到的經本。當佛滅度六百年後,有龍樹菩薩出現在世間,他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聰明絕頂,是地上菩薩再來示現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將佛法、世法都念完了,於是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金剛經》云:「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有責任護念小菩薩。所以大龍菩薩就來幫助他,引導他到龍宮,看龍宮收藏的經典。他見到大龍菩薩的圖書館裡所收藏的《華嚴經》,總有三本(三大部),他嚇呆了!世尊講的《華嚴經》有多大的分量?龍樹菩薩說:「此經大本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古印度計算書本的大小,是以「偈」為單位,四句為一偈,不論句字長短;長行文也以此為單位。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了不得,它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塵(細粉),一粒微塵算是一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微塵偈,現代即使用天文數字也算不出來。

  「一四天下微塵品」,「一四天下」,淺顯的說,就是太陽系。太陽系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塵,一粒微塵是一品,《華嚴經》有這麼多品。他一看,貢高我慢之心立刻就消除,覺得自己所念得,簡直不能比。再一想,自己都沒有辦法受持,閻浮提眾生,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受持,所以捨棄大本。再看中本,分量還是太大。大龍菩薩說,還有下本。下本是《華嚴經》的提要,如中國的《四庫全書》,有目錄提要,分量不多。雖然不多,這麼厚的精裝本也有五本,比起全書當然少得太多了,全書一千五百本,目錄提要五本。龍樹菩薩見此下本,分量尚可,就把這一部分帶到人間來。以後翻譯成華文,就是現在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其實它是《華嚴經》大本的提要。這一部下本經的分量總共十萬偈,四十品。

  這部經的梵文經典已經失傳了。古代的書籍不像現在這麼便利,而是寫在貝葉上的稱為「貝葉經」。是將貝多羅樹葉一片切成一張長方形,大概寫四行,有的寫六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要是一部完整的下本《華嚴經》,用現在的大卡車也需要好幾輛才裝得下。分量多,自然容易脫落,當時都是手寫本,所以流傳下來遺失了很多。東晉時候傳到中國只有三萬六千偈。十萬偈的《華嚴經》經文,只得三萬六千偈;譯成華文,這就是晉譯的六十卷,《華嚴經》也稱為《六十華嚴》。

  唐朝武則天時代,實叉難陀法師從印度帶來的《華嚴經》梵文本,比晉譯的增加九千偈。換言之,有四萬五千偈,還是不到一半,但是《華嚴經》大致的義理已經能看得出來。此本譯出之後稱為《八十華嚴》,現在流通的即是這個本子。

  唐貞元年間,外國向中國進貢,貢品中有《華嚴經》的最後一品,即八十經末後入法界品。這一品經是完整的,沒有缺失,譯成中文後,稱為《四十華嚴》,就是華嚴經中《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所以,現在中文本的《華嚴經》已經是相當完整,但是與原文還只是一半而已。

                                                                                                                                                                                                                                                                                                                                                                                                                                                                                                                                                                                                                                                                                                                                                                                                                                                                                                                                                                                                                                                                                                                                       《華嚴經》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說的。我們以為二七日時間太短,我們念都念不完。凡夫執著時間是定法,其實不然;時間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古人筆記小說「黃梁夢」即是例子,「黃梁」是高梁小米,很容易煮熟的。小米還沒有煮熟,他的夢醒了。他打瞌睡作一個夢,夢裡已經過了幾十年,說明幾分鐘可以延長為幾十年。所以世尊講《華嚴》說「念劫圓融」,可以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

  第一時所說的,完全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對法身大士說的,當然不是凡夫能明瞭的。說《華嚴經》之後,世尊出定想想,教導迷惑顛倒、苦難的芸芸眾生,不能不用權巧方便,於是在鹿野苑講「四諦法」度五比丘,這等於是開班教學,從幼稚班辦起,說《阿含經》。然後觀察他們的程度,再講深一些的「方等經典」。方等也成就了,學生們的智慧漸漸開了,第四個階段講「般若」。《金剛經》即屬於第四時所講的。智慧大開之後,最後世尊講《法華》、《涅槃》。《法華經》經義與《華嚴經》無二無別,就是導入華嚴的境界。如此由淺而深,由小而大,『先淺後深,先小後大,循循善誘,引人入勝也』。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學所用的方法,與現代辦學一樣,先辦幼稚園、小學,再辦中學、大學,而後辦研究所,如是圓滿達到教學的目的。

(以上摘自《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淨空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