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點滴: 十善
不犯十惡,則謂之十善。「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十善有二種:止及行。「止」則但止前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樂一切。
十善之業行,為生於善處之道,故曰十善業道。佛經中有「十善業道經」一卷,唐實叉難陀譯,佛為海龍王說一切法,無不由心,應修十善,終明廣攝十善之功德及一切之善法。
十善業可以分為三類,即由身、語、意所造作的十善業:
二、不偷盜 :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若有人在未被應許下,拿了屬於別人的東西,或是將別人的財產據為己有時,就犯了「偷盜」。
三、不邪婬 :不邪婬者,謂不行邪婬欲事,即是止婬之善。既不邪婬,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妄語」,是為了使自己有所獲,或想從中得到些什麼,而說一些不真實的話,來愚弄他人,或不顧慮他人付出的代價及後果。
五、不兩舌 :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譬如說有兩人是親密的朋友,而外人卻另有目的、有企圖的說其中某人的不是,使得另一個人不喜歡對方,或是使某人懷疑另一個人,如此挑撥離間,製造了兩人的不和諧,這就是兩舌。
六、不惡口 :不惡口者,謂不發麤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像是刻意的說一些話來傷害他人,讓他人感到不悅、受傷;刻意的傷害對方,這就是惡口。
七、不綺語 :不綺語者,謂不裝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綺語」,則是說話增長了他人的染污,會助長他人的執著,增長他人的無明、妒嫉心與瞋恨心等。綺語常常是也非常吸引人的--否則,就不會有人喜歡聽綺語了。它會增長我們的染污,也會浪費我們寶貴的時間,餵飽了我們的無明。
如果看到某人擁有好東西、做了好事時,若你心中想,我要取代他、擁有那一切; 如果別人快樂時你感到不悅,想取而代之,這是一種負面的心態,這是一種的意的不善業 ( 貪欲 ) 。正確的態度是「隨喜」,你為此人在此生中,擁有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感到高興。
九、不瞋恚 :不瞋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瞋恨於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 :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若能心想:此生我所面對的一切,任何苦痛或負面的事,都是由於我過去生的業力所致,就是一種正見。 若是有人不相信一點,不做此想,反而責備其他人,這就是一種邪見。
或者是你會想,此生我所值遇的種種好事,都是由於過去生累積的行善所致,如果這一切與善業有關的話,也是因為有其他人的存在,善業才可能形成。但是,持邪見者並不會這麼想,也不相信這些,他們會認為這是自己此生的成就,是我的能力,是我的榮耀,這就是一種邪見。
淨空法師在《十善業道經講記》中提到:
「我們修學這麼多年,何以功夫不得力?我們沒有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十善業道。佛教化眾生分很多等級,就像辦學校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十善業道就是佛法小學一年級的課程,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以此為基礎。
於是我們明瞭,佛教的戒行,最初級的是十善業道,這是佛教的基礎。我們要是不能做到,連幼稚園的資格都沒有,這是應該要反省的。自己學佛究竟在哪個階段、等級,自己要清楚。晚近太虛法師講的「五乘佛法」,五戒十善屬於人乘,天乘還要修四無量心,有一點定慧,才能向上提升。
貪、瞋、痴是三毒煩惱,就是三種根本的病毒。我們身體不健康,有很多病痛,就是從這裡來的;人有六道生死輪迴,也是從這裡來的。如果把三毒煩惱拔除,不但身體健康長壽,永遠不生病,而且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面,特別強調十善業道,這是無論是大乘、小乘,各個宗派、法門,修學的共同科目。離開了十善,就不是佛法。而且佛特別囑咐我們,菩薩何以能成菩薩?就是晝夜常念十善,沒有間斷,思惟十善,觀察十善,不容許毫分不善間雜,就成菩薩,就超越六道,轉凡成聖。」
十善道是五乘共學的。可是如何才能成為菩薩的十善道呢?
《大品般若經》卷五:「云何名尸羅波羅蜜?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應薩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以無所得故,是名菩薩摩訶薩尸羅波羅蜜。」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三云:「戒是菩提心,空無不起慢,起於大悲心,救諸毀禁者。」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自行十善、讚歎行十善功德者,身壞命終上生天上。」
由這可知,菩薩持守十善是必須與薩婆若心(菩提願)、大悲心、無所得(般若性空慧)等三心相應,才可名為菩薩的尸羅波羅蜜。 所以自己不但能行十善生人間、天上等善處,亦應更進一步起身力行的積極教人、讚歎行十善。
>> 五戒與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