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學院 類別簡介
三論宗
班導師:釋如碩(Ven.Ru.Sro)班導師簡介:
如碩法師,學歷:台北市立建國中學畢業、中原大學化學系、淡江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東華大學化研所畢業、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學佛經歷:蓮因寺大專學生齋戒學會(82~86);西蓮淨苑大專念佛會(81~90)、佛七;農禪寺禪七、法鼓山短期出家體驗營、大專學佛營等;其餘尚有參加各式佛學講座、修行活動等等。此外,擔任過中原大學慧智學社社長、東華大學中觀學社創社社長等等。後因深入學習佛法,時感娑婆惱苦、世事無常,而後於民國九十年依止南投埔里中道學苑上真下華長老披剃出家,其後就讀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後又就讀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先後親近過玅境長老、宗興長老、懺雲長老、智諭長老、聖嚴長老;又從本因法師學律,曾從學於法藏法師;對於出家的自我要求:嚴持戒律,善識開遮;戒為先導、才有定慧;端正僧倫,護正法城;教弘台宗,止觀為體,念佛為用,行歸彌陀淨土。
上課時間:每週六下午2:00∼5:00。
講授內容大要:
本課程之進行,分為四年,均以課堂講授,為主要進行方式,若學員有相關問題,則於最後一段時間約三十分鐘與以提問並解答。並且對於近來所作之相關學術研究,能有一概略性的了解;先行介紹印度中觀學派的形成;再來研討中國三論宗的涵義、《三論》與中國三論宗之有何異同。吾人可以了解:中國的三論宗,和印度佛教的中觀學派不盡相同。中國佛教的三論宗,已有滲入魏晉玄學的說法,並且有「格義」研究的出現,直到鳩摩羅什來到中國,方使此「格義」風潮萎縮,然則就初期中國佛教的般若學,已和魏晉玄學和「格義」思想難以區隔。而此正是三論宗的先前濫觴。吾人當於課程中予以解釋,並且做一釐清,以還原真正印度佛教中觀學派《三論》的內涵。
課程簡介:
主要分為三方面:
1、介紹印度佛教的中觀學派,以及中國佛教三論宗相關簡介、典籍、內容,以印順長老《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中國佛學思想概論》為主,並輔以其他相關的講義和文獻來輔助教學。
2、介紹印度佛教的般若思想演變,以及中觀學派的形成,並且由鳩摩羅什大師傳譯來中國,與中觀學派相關的論典:如《中觀論頌》、《中觀論青目釋》、《十二門論》、《百論》為主。
3.行有餘力,再將《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十二門論宗致義記》、《百論疏》、《三論玄義》、《肇論》、《肇論疏》作一些概括性比較簡介。
課程目標:
課程結束時,學員將能夠對三論宗的介紹與其實踐法門有一整體性了解,俾使能運用於修行與日常生活中。
上課教材:
1.《中觀論頌》、《中觀論頌青目釋》(大正藏•冊三十,No.1564、No.1565~No.1567)
2.《十二門論》(大正藏•冊三十,No.1568)
3.《百論》(大正藏•冊三十,No.1569)
4.印順長老著:《中觀今論》、《性空學探源》、《空之探究》(正聞出版社)
5.平川彰著:《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社)
6.呂澂著:《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與講義:
- 《中觀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4)
- 《十二門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5)
- 《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6)
- 《百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27)
- 《三論玄義》(大正藏•冊四十二,No.1852)
- 《肇論》(大正藏•冊四十五,No.1858)
- 《肇論疏》(大正藏•冊四十五,No.1858)
第一年 |
第一∼二月 第三∼四月 第五月 第六月 第七∼十二月 |
印度佛教中觀學派的興起(一) (二) 中國佛教三論宗的興起(一) (二) 魏晉玄學與佛教 格義佛教的興起與終止 中觀今論導讀(一) (二) (三) (四) (五) (六) |
第二年 | 一∼十二月 | 中觀論頌導讀與中觀論疏 |
第三年 | 一∼十二月 | 十二門論疏導讀與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導讀 |
第四年 | 第一∼七月 第八∼九月 第十∼十二月 |
百論文句導讀與百論疏導讀 肇論簡介與肇論疏導讀 三論玄義導讀 |